技术进山区 粗粮“变”大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3-05-05 08:12:54

随着一声令下,6位院士和农民们推起小轮车,沿着土地里的白线,娴熟地播下旱地水稻的种子,拉开了2023年度云南省旱地水稻播种的序幕。


(相关资料图)

4月29日上午,“云南省旱地水稻技术示范春播现场推进会”在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朱有勇、康振生、邹学校、柏连阳,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等数百位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及企业代表出席现场会。

农民们早早地来到田埂上,等待农学专家们进行技术指导。“两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特制的播种车了。”一名农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被整齐排放的播种车是水稻旱作团队根据当地的地形定制的农耕工具。

“我小时候是在农村吃玉米饭长大的,只有过年那几天能吃上大米饭。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所有山区的农民都能种出大米来。”朱有勇讲述了研究水稻旱作的原因。

据介绍,朱有勇及其团队为了解决竹塘乡内“喀斯特”地貌明显、中低产田较多、高产水田占比少的问题,在竹塘乡创新推广山区水稻旱作高产技术。

“水稻旱作效益(一亩)可以增加几百元。”朱有勇说,水稻旱作可以促进山区半山区耕种的节本增效。除此之外,水稻旱作还可以建立起一道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生态安全屏障。

“水稻只有很少一部分品种可以在旱地种,一定要分蘖(一棵秧插下去长成一丛稻株,1粒稻谷变成几十粒——记者注)能力强。”朱有勇强调,目前的品种只能在海拔19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降雨量在水稻生长期必须超过1000毫米。“我们希望能和各个单位,特别是大一点的公司合作起来,尽快选育出更多的可种品种。”

“旱地水稻也不是每个农民都会种。”朱有勇说,水稻旱作,除杂草很关键。“现在是在靠技术‘除草’,(技术)窗口期只有十几天,必须做技术示范,不能一下放开。”

“乡农技人员、院士班学员、种植大户组成‘水稻旱作培训小分队’。走村串寨,手把手教会农民种植技术。”竹塘乡党委书记丁杏杏介绍,培训计划分两个阶段22期对全乡11个村135个村民小组2703户种植户进行全覆盖培训,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

“水稻旱作培训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理论讲解+实地操作”的方式,用当地的拉祜族语言、专业的技术知识为种植户详细讲解水稻旱作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户解决水稻旱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改变农民的口粮,让他们再也不用买粮了,还能把这些粮送给亲戚朋友,有的人家还能卖几千块钱。”朱有勇谈起自己的愿景,“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2021年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开始在适宜区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水稻旱作示范推广。2022年省级安排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实际完成53.12万亩,比2021年增加29万亩,示范推广区域覆盖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比2021年增加17个县。全省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品种有25个。

“将老百姓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成功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中。”丁杏杏说,竹塘乡是朱有勇“院士小院”的驻地,2022年共完成水稻旱作播种8761亩,最高亩产788公斤,平均亩产397.6公斤,总产量348.34万公斤。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