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一渠护田送青来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3-04-10 08:10:47


【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群山连绵,万壑竞秀,梯田层层。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西宁市湟源县,有一条“人工天河”——湟海渠。

循渠而行,只见春日暖阳下,工作人员手握铁锹、扫帚等工具,熟练地将渠道内的淤泥、石块、树枝等杂物一一清理,为灌区内约0.3公顷的农田疏通灌溉“绿色通道”。

入春以来,为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湟海渠管理所的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入沟渠巡查,28名渠道管护员分片包干,开展渠道深度清淤行动。

今年57岁的崔战录已“守渠”近30余年,原本是一名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当上渠道管护员后,高度的责任感和勤奋好学的态度让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这一水利工程的“土专家”。“这些年,我每天都会沿着渠道巡查,心里自然而然就有了一张渠道的‘地图’。”崔战录拍拍胸脯自信地说。30年来,他和乡亲们亲眼见证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挥实干精神实现“湟海渠水灌良田,干滩变成米粮川”,也享受到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幸福。

阳春三月,随着气温逐渐回暖,伫立在渠道两边的杨树枝芽已开始冒出点点绿意。它们“站姿”笔挺,如“卫兵”一样守护着这一渠清水。

“到了夏天杨树叶茂密成荫,灌区内一派生机勃勃。”湟海渠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周学军一边看着手机里的图片一边感慨,“以前,大家都说这里‘拉羊皮不沾草’。如今,已经是满目葱茏的‘天然大氧吧’。”

劈石崖,削重峦,对易受山洪冲击的地方进行加固……在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开拓下,湟海渠从建成投运到实施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渠道供水量不断增大,不仅提升了周围土壤的含水量,还为沟道周边植被绿化提供了水资源。如今,灌区内约42万株杨树在渠水的润泽下茁壮生长,有效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生态效益显著。

“湟海渠建成后解决了湟源县北山片区干旱缺水的问题,不但粮食单产明显提高,灌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美,夏秋季节吸引不少游客来踏青赏景,这渠内的‘清泉’不仅流进了农田,也流进了人们的心田。”崔战录有感而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湟海渠干支渠绿化面积已超过1600公顷,渠水可实现生态灌溉面积约0.2公顷。今日,这条绿色丝带正在不断延伸、升级。经过改造,干渠长76公里,24条支渠长129公里,以“U”形钢筋混凝土管道建设,沟道来水能更有效地为渠道两岸生态林供水。渠道纵横,水流滔滔,以绿生绿,湟海渠已成为会“呼吸”的生态渠。

“今年,灌区计划用水2800万立方米,过些日子,我们就要开闸放水,伴随一渠春水奔涌而下,水清岸绿之景马上就要来啦。”美景如斯图,随处是风光,周学军的眼中似乎浮现出水美绿荫农丰的美好画面。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